现如今,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1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所受理的消费者的投诉情况,针对汽车的投诉量同比增长了19.2%,是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一类商品。汽车投诉中,主要涉及质量安全和售后服务,如制动系统失灵、发动机性能故障、以次充好、条款不公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甚至对所选购车型缺乏必要的了解,最终被不法车商侵害了权益。
投诉一:维修无序,配件质次
目前维修市场鱼龙混杂,汽车配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屡屡存在。汽车服务公司以其他配件冒充原厂配件并以原厂配件价格收取费用,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假冒配件做工粗糙,制作工艺差,非常容易给驾乘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消费者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真假识别知识。出现问题,应该尽量到厂家正规授权的经销商更换配件,减少麻烦。
投诉二:汽车美容,水分极大
汽车市场的火爆,也带动了“汽车美容”生意。但是许多车主并不懂得保养爱车,其中不少人拿着真金白银追求个性化,换来的却是吃亏上当。在一些汽车美容用品店,小到几十元一根的车载电话天线,大到数千元的真皮坐椅和上万元一套的音响设备,都名目繁多。可见,汽车美容装饰市场价格弹性很大。不过,消费者对汽车装饰应该保持冷静消费,不要盲目追求高价。应该尽量选择一些经营时间长、口碑好的店去消费。
投诉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
4S店基于扩大汽车销量的商业考虑,往往夸大汽车产品的性能和参数,误导消费者作出错误意思表示。鉴于现代商业社会的品牌效用,汽车销售领域当中“借鸡下蛋”式的虚假宣传较为常见。遇到这种情况,建议消费者别单看广告,多请教专业人士,多去车市看看,做到对汽车市场心里有数。对汽车销售人员讲的不可不信,但不能全信。投诉四:条款欺诈,拒不兑现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国家汽车节能补贴目录中车型后,却一直未能领取到相应惠民补贴。对于汽车节能补贴兑付工作,我国三部委在《关于做好节能汽车推广补贴兑付工作的通知》中有明确要求:节能汽车推广企业及其经销商要把企业销售优惠和政府补贴严格区别开来,先按享受企业优惠后的实际价格出售节能汽车并开具销售发票,再将政府补贴兑付给消费者。然而,仍有一些车企及经销商存在违反该规定的行为,拒不兑现承诺。
投诉五:质量缺陷,安全存忧
在车主投诉中,反映汽车零配件问题的车主占很大比重,而对于汽车的零配件的鉴定方面,仍成为消费者的维权障碍。这也成为此类汽车零配件问题上消费者维权的最大障碍。关于汽车消费方面的投诉处理,至今国家还没有出台正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汽车售后问题的处理,相关部门只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条款进行调解。
投诉六:汽车改款,大不如前
为追求新潮时尚,不少车主对原车进行改装。但实际上,“改良”后的汽车功能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有些反而影响了车辆最初的功能,令车主懊悔不已。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为汽车更换外壳、配置等环节中,消费者容易被商家巧舌如簧的“专业”口吻糊弄住而掉进消费陷阱。
投诉七:服务不佳,推脱责任
在针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的维修过程中,常引发服务问题,重点集中在服务态度差、维修效率低、更换配件久,后导致维修时间长、成本高、效果差、多次维修等,令消费者严重抱怨。除了投诉重大质量问题,还有不少投诉集中在常见故障上。但正是对这些常见故障的维修服务出现问题,才导致了综合类投诉的快速上升。
投诉八: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不少消费者购买新款轿车之后,开了没多长时间就发现出现各种问题,找到4S店后不是协商无果,就是自己掏腰包换配件。我国现行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部分条款让汽车厂商钻了空子,比如汽车部件存在缺陷,但缺陷并没造成潜在安全隐患的,厂商可以选择不召回。这使得消费者在一些汽车的零配件的“通病”问题上难以维权。
投诉九:标准缺失,法规空白
针对汽车行业的投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对一些事项的某层面上规定呈现空白,使得消费者在遭遇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举证。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暂无明确规定汽车自燃的鉴定及赔偿的相关事宜,多数车企也正是钻了这个空子,使得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投诉十:以旧充新,暗做手脚
目前很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甚至对所选购车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一弱点常被不法车商利用,从中牟利,比如经销商把基本型轿车稍做改造当作豪华车型卖给消费者,或擅自对汽车在外观、内饰上采用豪华配置,转移消费者关注点,而对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欺瞒消费者。为防止这种情况,应选择规模较大的汽车专营店或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它们较为专业,可信度高。